人文精神亙古不廢

  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從深圳特區、浦東開發區到畢節試驗區、西部大開發;從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到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這里,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個國家和平崛起、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軌跡。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徘徊到堅定,由必然到自由的過程。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逐步深入、升華和執政理念的飛躍。
  回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國經濟改革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時期,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在這個既不靠海,也不沿邊,經濟基礎薄弱,沿海經濟特區的發展經驗沒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地方,另辟蹊徑;在深入全面地考察了貴州省的各個地市縣后,代表省委、省府邀請各民主黨派,各方面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論證,第一次提出了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路,建立了貴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試驗區。十七年來,畢節試驗區遵循胡錦濤當豐建立試驗區的指導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著力于解決自己的事情,使畢節試驗區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在畢節試驗區的生動實踐中,隨著試驗進程的逐步展開和深入發展,試驗區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價值也顯山露水地展現出來:
  第一個在貧窮落后地區對貧困、生態、人口進行綜合治理,寓開發于保護之中,以保護來促開發,以達到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自然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試驗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早探索和實踐;而多黨合作,各民主黨派直接、深入地參與區域經濟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無疑又是畢節試驗區的又一亮點。畢節試驗區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新時期多黨合作的形式和內容,見證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鮮活性和強大生命力。
  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畢節試驗區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將越來越展示出它的廣闊性和深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