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光輝典范
?。ㄎ恼掳l表于2004年)
——胡錦濤建立貴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十六周年紀實
本刊記者/ 萬 里
特約記者/ 楊興舉 聶宗筠 攝影/聶宗榮
公元一九八六年的五月,貴州畢節烏蒙山區一個偏僻的村莊。這一年的春色似乎特別地嫵媚,春光也似乎遲遲地不愿離去,滿山遍野的杜鵑花爭相怒放,染紅了山巒,映紅了天空,這是一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山清水秀、平疇谷幽,山色秀麗、碧水如藍。當地村民過著一種自然、純樸但卻十分貧窮的生活。這是一個平凡的日子,村民楊八郎(因生了八個兒子被當地人叫出的稱號)象往常一樣,下地干活,回家吃飯,他并不知道這一天將成為他一生銘刻終身的一天。
這天剛下地回來的楊八郎就聽見外面有人說話,似乎是有人來了。這時只見村民組長匆匆進來急火火地說:“快快、八郎,領導來了”。說著就有人彎腰鉆進了他家草屋,其中一位領導親切地握住他的手,問他家有幾口人,幾畝地,都種什么莊稼?平時糧食是否夠吃,孩子上學沒有等等。此時的八郎,不知道來人是什么領導,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是機械地回答著問題。聽著八郎的話,看著家徒四壁的屋子,那位領導面色凝重,心事重重,看著八郎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那位領導拿出隨身攜帶的500元錢遞給他,囑咐他要相信黨和政府,囑咐他要勤勞致富。當時的八郎并沒有意識到:從此,他和他的村子,乃至于整個畢節地區數百萬貧困農民的命運,將隨之發生深刻的變革和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也將翻開畢節歷史的新篇章,成為畢節地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深情眷眷系烏蒙
開發扶貧建生態
貴州省畢節地區,地處烏蒙高原,平均海拔140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高山地貌,山高水深,可耕種土地面積少,自然環境惡劣,其中有些地區曾被國際上一些學者稱為人類生存的禁區。當地老百姓曾流傳著:“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民謠,這曾經是當地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道出了當地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的特點。曾幾何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世代代沿襲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維持著簡單的繁衍生存。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由東向西穿透烏蒙山區的云遮霧障,逐漸地吹到了還相當封閉、落后的烏蒙山區。人們想富、要富了。然而,在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的邊遠山區,人們要想富起來又談何容易。當地百姓在開發中饑不擇食、慌不擇路,建了許多的小煤礦、小鐵廠、硫磺廠、小水電站等。雖然有了一些微薄的收入,經濟也有所發展,但由于人們觀念、意識中沒有生態,沒有環境的概念,更談不上什么保護,再加上采用簡單、落后的生產方式開采礦產,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當時,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現象在畢節各個縣鄉相當普遍,其中赫章縣由于鉛鋅礦儲量較大,一些鄉鎮的土法煉鋅遍地開花,到處烈焰熊熊,濃煙滾滾,留下了一片片滿目瘡痍的焦土,其境況令人觸目驚心。據統計,到1995年,整個畢節地區大約有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煉硫、煉鋅而淪為不毛之地。谷物絕收,蟲鳥不鳴,水源枯竭,生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生態破壞給畢節帶來的是雙重甚至是多重性的災難。由于境內山高坡徒,土地貧瘠,加上水災、旱災頻發,農民群眾連年開荒、造地,廣撒薄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有關部門曾經統計:過去,畢節年均土地侵蝕量達9000萬噸,相當于每年毀掉50萬畝20厘米厚的活土層,丟失有機質208萬噸,氮13.86萬噸、磷4.86萬噸、速效磷0.04萬噸、速效鉀0.89萬噸。
成千上萬的貧困農民開荒種地,開礦找錢,而貧瘠的土地,脆弱的生態,又不堪重負,畢節陷入了一個:“貧窮——生態破壞——更加貧窮”的惡性循環之中。
一九八五年,胡錦濤調任貴州省委書記。為了深入了解貴州省的整體情況,胡錦濤多次深入基層,到了最貧困的縣鄉鎮,到了最貧困的村民家,走遍了貴州省的山山水水。在貴州烏蒙山區泥濘的山路上,在赤水河畔苗族大娘家徒四壁的茅舍里,處處都能見到胡錦濤穩健的身影,聽到胡錦濤語重心長的話語。在不斷深入了解情況和親身體驗后,胡錦濤對貧困山區農民的無節制生育和生態的嚴重破壞憂心忡忡,尤其是被當地農民的貧困程度深深地震驚了,一種責任、一種壓力沉甸甸地擱在了心頭。
曾經接待過胡錦濤考察的干部回憶起當年情況時深情地說:“農民貧窮和生態被破壞的問題一直是錦濤書記的一塊心病”。當時正是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的時候,胡錦濤考察了畢節縣林口鎮、燕子口鎮的煤廠、鐵廠、水電站和硫磺廠。熱氣騰騰,轟轟烈烈的煉鐵、煉硫場面并沒有讓胡錦濤興奮起來、反而引起了他深深地思索。在聽取當地干部匯報時,胡錦濤插話說:發展經濟也不能搞得草木不生、莊稼不長??!要在科技上想點辦法,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一定考慮我們的子孫后代如何生存或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的生存著想??!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面對山區百姓渴望、期待的眼光,胡錦濤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何才能使生活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民擺脫貧困,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出路何在,前景何在?
在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通過對歷史的總結和現實的分析以及對將來發展的科學規劃,胡錦濤對畢節地區貧困問題進行了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思考。第一次提出了“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可持續發展思路。這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有了切身體驗,掌握詳實情況后,結合具體實際,針對畢節貧困山區提出的一個高瞻遠矚的發展思想。它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從人的傳統意識、傳統生產方式對發展的制約,以及對地區資源的重新認識、定位、規劃和科學開發等方面進行了整體考慮。這是一個實行綜合治理、治標治本,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性系統工程。它包含了胡錦濤對后來國際性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所作出的具有先導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的思考。
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對通過高投入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質疑,認為必須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首次出現了“可持續發展”概念。直到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才被普遍認可,正式寫進《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世界21世紀議程》,被規定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略。
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1987年,在經過一年多的考察、調研后,以胡錦濤為代表的貴州省委、省政府不僅對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已經在為如何解決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進行謀劃、組織實施了。省委、省政府決定變全面推進為重點突破,選擇在畢節地區建立“試驗區”,以“近期做示范,長遠探路子”,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發展。胡錦濤積極呼吁和邀請省內外有關部門、組織對畢節地區的情況進行考察調研,分析論證,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分別派出工作組深入畢節考察。在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考察、調研、論證之后,經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畢節試驗區的方案,報請國務院批準,國務院在對建立試驗區的目的、意義、前景等進行了反復論證后,于1988年6月正式批準成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確立了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題。
試驗區經過短短兩年的實踐,就初見端倪,展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和美好前景。1990年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在行文中指出:“畢節試驗區,是具有國際意義的小實驗、大方向,是貴州扶貧開發的一大創舉,對我國貧困山區來說具有普遍意義。”
畢節試驗區的誕生,凝聚著黨和國家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超前部署;凝聚著以胡錦濤為代表的省委、省政府開拓創新、勇于探索的理論勇氣和政治睿智;凝聚著各民主黨派、各界有識之士對畢節的關懷和支持;凝聚著畢節各族人民的長期奮斗和艱苦求索。它不僅是對巖溶貧困山區開發進程的歷史性總結,更是對這類地區的長足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重大戰略性舉措,從其后的發展實踐看,畢節試驗區實質上是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試驗場。它的建立,揭開了畢節發展的新篇章,推動了畢節社會、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為西部廣大貧困山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供了現實的借鑒。
三大主題指航向
改天換地戰貧困
一九七九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叫作“經濟特區”,從此,展開了中國社會發展起伏跌宕、波瀾壯闊的宏圖巨卷,實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質的飛躍。人們習慣了經濟特區、高科技園區、高科技經濟開發區等名詞和概念,但生態建設試驗區這個概念卻鮮為人知。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凸現出來,徹底解決中國西部的發展問題被歷史地提上了國家、民族的議事日程。貴州畢節作為全國喀斯特地貌最大的連片貧困區,其貧困程度相當嚴重。當時胡錦濤曾說,畢節的問題(貧困)解決了,貴州的問題(貧困)就解決了。換言之,畢節的貧困問題不解決,貴州的貧困問題就解決不了,貴州的貧困問題不解決,全國就無以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這說明貴州畢節是西部貧困山區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典型。
試驗區怎么建?能否走出一條貧困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作為中國第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和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歷史地擔起了這個任務。然而,試驗區不同于經濟特區和開發區,特區建設的經驗在這里失去了普遍意義。1988年6月6日至8日,在貴州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工作會議上,胡錦濤說:“畢節地區是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試驗區,這是畢節地區的情況所決定的。全國所有的特區、開發區都是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采取出口導向的經濟戰略,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目標,而畢節地區作為內陸邊遠山區,則是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資源優勢,以發展商品經濟為目標。特區、開發區是解決經濟起飛、先富起來的問題,而我們則是改變貧困面貌,繼續解決溫飽問題。”
胡錦濤強調:“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把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緊密結合起來,盡快停止人為的生態破壞,并逐步走向生態良性循環。如果這兩大目標都能如期實現,那就表明試驗區的改革試驗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十六年來,胡錦濤一直關注著試驗區,一直憂心著困憂畢節、困擾貴州、困擾西部發展的貧窮、生態破壞、人口膨脹這三大世界性難題,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貧困山區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在落后地區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胡錦濤曾多次委托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有關部委領導到畢節考察調研,幫助畢節出主意、想辦法。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八大民主黨派及全國工商聯聯合組成了“中央智力支邊扶貧協調小組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至今顧問組已歷任四屆),顧問組成員都是國內頂級專家、學者、教授和權威人士。采取了分片幫扶,深圳特區還和畢節試驗區結成幫扶對象,實行對口幫扶,從智力(科技)資源、人力資源、資金等方面予以扶持,這些對試驗區的發展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歷屆畢節地委、行署和700萬畢節人民遵循胡錦濤的囑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改變家鄉的面貌、改變自己的命運擂響了建設試驗區的進軍鼓。十六年來,在貴州省委、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試驗區廣大人民群眾在試驗區三大主題的引領下,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實踐,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截止到2003年畢節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7.12億元,十六年年均增長9.12%,高于全省0.91個百分點 ;糧食產量205.25萬噸,是1988年103.83萬噸的1.98倍,基本解決了長期缺糧的突出矛盾;財政收入20億元,是1988年3.02億元的6.6倍,排名從全省九個地州(市)最末位上升到全省前三名;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226元到升到2003年的1473元,年均增長13.3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98個百分點,與全省的差距明顯縮??;未越過溫飽線的貧困人口從1988年的312.2萬降到2003年的66萬。5個國家級貧困縣相繼越過溫飽線;人口控制工作穩步推進。全區計劃生育率從1988年的36.8%提高到77.64%,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1.29‰下降到11.12‰,十六年間少出生82萬人;16年中人工增造林保存面積500多萬畝,封山育林成林面積252.6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4%提高到2003年31.88%;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15平方公里,土壤侵蝕量減少30%以上,生態惡化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全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實踐中,畢節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帶領各族群眾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一是運用政策手段,充分發揮多種經濟成份的功能。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充經濟總量,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勞動力;二是以資源為依托,實施“優勢產業先行”的戰術,培育煙草、畜牧、采冶等支柱產業,實現富民與富縣的統一;三是著力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增強農業自我發展能力。變救濟扶貧為開發扶貧,改“輸血”為“造血”,從而走向可持續發展。
同時,改革傳統農業適用技術推廣方式,推動科教興農進程。試驗區著力于積極探索推廣普及的道路,大膽進行改革實踐,變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為集中統一、系統綜合集團承包、農林推廣組織體系。運用集團承包的方式,實行行政領導、農技人員、農民群眾相結合,責、權、利相結合,資金、物資、技術相結合,技術培訓、試驗示范、成果推廣相結合的辦法,推廣農業實用技術。
在此基礎上,探索優化經濟結構之路。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市場需求,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一是努力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在農業內部,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烤煙、油料等經濟作物;在糧食生產中,實行“夏秋并重”,努力提高復種指數和擴大夏糧比例;在抓好種植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漁業及庭院經濟;在堅持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努力提高非農產業的比重;在全區經濟中,努力加強和鞏固第一產業,發展和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二是大力優化所有制結構,針對最具發展活力的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都很低微的突出矛盾,探索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路子,促進其發展,增強了地區經濟活力。三是優化城鄉經濟布局,探索加快小城鎮發展之路,引導鄉鎮企業集中連片發展,推進縣城和農村 小城鎮建設,強化城鎮的經濟社會功能,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試驗區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全區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已從1988年的53:22:25變為36:35:29,并可望于近年內發生質的飛躍,成為二、一、三的結構。
在生態建設方面,畢節地區把生態建設和經濟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開發扶貧和改善環境結合起來,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之中,以經濟開發支持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試驗中改變過去零星、分散、隨意的方式,集中人力、物力,按區域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劃片實施,綜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試驗區還積極探索營林組織創新的路子,鼓勵廣大農戶和社會各界創辦個體林場、聯戶林場、股份合作林場,走國家、集體、個人共同參與生態建設的路子。
1988年11月1日,畢節試驗區被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式確定為“3356”項目實施點,由中國政府提供配套資金2542.86萬元,糧援組織提供98250噸糧食,通過長達5年對林、土、田、路、水、山等方面的綜合治理,使織金、納雍兩縣森林覆蓋率上升至30%、森灌覆蓋率達到35%,水土流失面積減少41%,土壤侵蝕量減少68%,侵蝕指數減少46%。
在胡錦濤考察過的極貧村赫章縣海雀村,十幾年來,全村700多村民在村支書文朝榮的帶領下,背著洋芋上山當午飯,砍掉不成材的次生林,在荒山禿嶺上栽上了華山松,在房前屋后低凹處栽上了漆樹。如今,滿山遍野的華山松已是郁郁蔥蔥,一萬多株漆樹已開始割漆賣錢了。全村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4—5%,提高到現在的67%。綠化了100多個山頭,1萬多畝土地?,F在的海雀村已是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海雀村也被評為“全國綠化千家村”,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在人口控制方面,面對嚴峻的人口形勢,試驗區提出了“人口控制治標與治本并舉,在治標的同時,探索治本的有效途徑,以建立人口與經濟開發、環境保護相適應”的人口控制的試驗思路。推行集團承包責任制,促進計劃生育工作向制度化、科學化管理過渡。將土地承包與控制人口增長結合起來,將控制人口增長與農民養老結合起來,落實農民獨生子女戶和二女結扎戶養老保險。僅2003年,全區就辦理養老保險2044戶,幫扶計生戶38359戶。如今,經過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廣大干部群眾的努力,人口控制的新觀念漸漸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與此同時,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廣大勞動者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日益增強。
與時俱進抓機遇
因地制宜求發展
十六年來,畢節人民始終遵循胡錦濤確立的“三大主題”戰略思想,堅持改革試驗不動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試驗的內涵,深化改革和探索,實事求是地展現試驗的價值和意義,發揚敢于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與時俱進、搶抓機遇,在烏蒙之巔,在赤水之畔,在被稱為人類生存禁區的地方奏響了一曲改天換地的時代頌歌,上演了一部戰貧困、奔小康的人間正劇,創造了人類生存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遵照胡錦濤當年倡導的“勇于探索,奮力進取,知難而進,堅忍不拔”的精神,堅持把國家政策支持與自力更生、擴大開放結合起來,著力于改變封閉的經濟社會結構,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加強對外聯系,廣泛開展橫向聯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國家的支持下,試驗區爭取到了數百億資金投入,興辦了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逐步實施后,特別是“西電東送”工程的啟動,畢節試驗區更是搶抓機遇,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贏得了先機。
2000年11月8日,這是畢節人民,也是廣大西部人民值得記憶的日子。
這一天,位于畢節地區黔西縣和織金縣交界地的洪家渡水電站正式開工。有幸的是,電站的開工典禮同時也是國家計委以此為主會場舉行的中國“西電東送”的開工典禮。更有意義的是,在這里就此也拉開了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序幕。在開工典禮上,宣讀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賀電:“西電東送工程的開工,標志著西部地區大開發拉開了序幕”。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序幕在這里拉開,也啟動了畢節地區快速發展的引擎。由此,畢節昂首步入了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前臺,畢節試驗區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畢節地區的煤炭資源與水能藏量得天獨厚,預測2000米以淺煤炭遠景儲量759.7億噸,是長江以南最大的優質無煙煤基地。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烏江上游的三岔河、六沖河,其理論蘊藏量221.9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這些獨有的能源資源及地理位置優勢,是建設大型坑口火力發電站和水電站,發展電力建設能源基地的理想之地。而西部大開發恰似“一夜春風”,西電東送猶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千載終逢的歷史機遇展現在700萬畢節人民的面前。
2000年以來,“西電東送”工程建設熱氣騰騰。水電工程方面,洪家渡電站作為烏江干流水電梯級開發的龍頭電站,裝機容量3×20萬千瓦,預計投資49.27億元,2001年10月洪家渡大江截流成功,2004年首臺機組發電,2005年建成并投入生產。
與洪家渡電站同年建成的還有索風營電站。其裝機容量為3×20萬千瓦,預計總投資為 31.25億元。將于2005年建成投產。同期開工的還有位于織金縣與安順平壩縣交界處的引子渡電站,裝機容量為3×12千瓦,總投資為15.9342億元,將于2004年建成投產。
火電建設早在1997年5月,裝機54萬千瓦的金沙電廠工程便開工建設,1999年9月,三臺機組投產發電并銷往鄰省。
目前,作為貴州省“西電東送”第二批重點工程項目的金沙黔北火電廠(裝機4×30萬千瓦,總投資44.43億元)和納雍火電廠(裝機4×30萬千瓦,總投資45.43億元)的一、二號機組已并網發電,整個工程將于2004年全部建成投產。納雍火電二廠(裝機4×30萬千瓦,總投資50.23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10億元,2005年一號機組發電;黔西火電廠(4×30萬千瓦)“四通一平”工程已完成投資5.4億元,目前正在抓緊施工前的有關準備工作;大方火電廠(4×30萬千瓦)工程的預可研已通過審查,“四通一平”已進場施工。此外,畢節頭步橋電廠(120萬千瓦)改造工程、織金火電廠(120萬千瓦)、威寧二塘電廠(120萬千瓦)已列入建設規劃。到2005年全畢節地區的電能裝機容量將超過500萬千瓦,2008年有望超過800—1000萬千瓦的新裝機容量,與之相適應將形成4000—5000多萬噸的煤炭產量以及一定規模的煤化工產業。
與此同時,畢節地區招商引資呈現良好態勢。與兗礦、華電、國電、南方電網公司、貴州金元公司、西電公司、四川啟明星發電公司、香港瑞安公司、西洋集團、新奧集團、美國漢氏公司的合作積極推進。目前,已有20多個省區企業進入畢節投資開發。
過去畢節人感嘆“一江春水向東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人們有的只是無奈和惋惜,而如今畢節人可以自豪地說:滿園春色關不住,萬紫千紅總是春。
對于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在開發扶貧過程中的作用,胡錦濤也予以了高度重視。他曾經三次到過畢節市觀音塘鄉農民企業家熊廷順家里,問他能不能成為“萬元戶”,帶領鄉親們率先富起來。1996年他第三次到熊廷順家時,又囑咐他說,你們扶貧一定要先扶智,不能光給錢,不能讓他們有等、靠、要的思想,要辦開發型的企業,使他們能夠就業,還要讓他們在思想上、文化上、觀念上有所進步。熊廷順沒有辜負胡錦濤的期望,曾辦過學校對鄉民進行教育,現在辦的畢節市水泥廠,解決了漢、苗、彝、布依等少數民族子女280多人的就業,2002、2003連續兩年上交國家利稅200多萬元。影響和帶動了一批人走出山村、下到商海,成就了一番事業。熊廷順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致富“帶頭羊”。
在長期的實踐中,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扎根畢節,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超前的、成熟的、具有后發優勢的廣泛共識。作為試驗區三大主題之一的“生態建設”,一直是試驗區建設的主要課題。畢節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出了治山治水的新辦法,探索出了一套生態致富的新路子。走進試驗區,到處可見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栽種植物、搞坡改梯系帶子,坡地種植綠肥、覆蓋地膜鋪毯子,山下搞鄉鎮企業、庭院經濟抓票子,推廣農業科技、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五子登科”的治理方法,這充分體現了試驗區“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之中,以經濟開發支持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搞好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思想。為從整體上打破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惡性循環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畢節,生態建設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任務,畢節人在實踐中,賦予了生態建設更豐富、更深刻、更廣泛的內涵。包括三個層面的表現:一是綠色生態屏障(珠三角、長三角上游生態保護),二是特色植物的開發、經營,三是達到國際認證標準的特色產品深加工業。
畢節地區以特色植物的種植、開發、經營為主導的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拓展生態建設的內涵,在這個層面上,中藥材、經果林、特色山珍等經濟作物的規?;N植和經營展現出強勁的“導富功能”。
再就是高標準建設和培育綠色食品深加工企業,以“產業鏈”整合“價值鏈”,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特色植物深加工企業,提升特色植物的附加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的進程,并最終形成生態建設由表及里、由淺至深,良性循環的發展鏈條。
沿著被胡錦濤稱為“志氣路”的“貴畢”高等級公路進入畢節境內,一個以加強水土保持,建立良好生態環境保障體系為目的的“貴畢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示范區”、“畢威公路”、“織、大、納水土保持生態自我修復示范區”等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區在烏蒙大地一一展現。連綿數百里的坡改梯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利水系工程各展風采,盡顯風流。其工程之宏大,涵蓋之廣闊算得上長江上游水土保持之最。先后有從北京來的水保、環境專家看后都不禁驚嘆;“這是精品工程,是開發扶貧、生態建設這個系統工程在貧困山區創造的奇跡。”
是的,人們有理由驚嘆,有理由感動,因為這樣的生態系統工程不是建筑工程,不是三年、五年所能完成,也不是能用什么速度來形容和衡量的。它是畢節人民在試驗區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用十多年的時間所繪制的舊貌換新顏的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所創造的一個改天換地的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