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煤都“六盤水”—— 一個隨“三線建設”而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
?。ㄎ恼掳l表于2005年)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美國繼續對中國進行“半月形”封鎖,1961年至1968年在臺灣海峽先后舉行了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三次核戰爭演習,并在越南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北鄰的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1964和1969年,美國和蘇聯都曾向中國發出使用核打擊的戰爭威脅。
從國內來看,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工業布局70%集中在沿海地區,主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占國土1/3以上的西南、西北地區,近代工業微乎其微,交通十分閉塞。一旦戰爭爆發,沿海工業被破壞,有限的內地工業難以為繼,這對我國的安全相當不利。
基于這種現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由于未能建成烏拉爾以東地區的工業基地,致使戰爭初期慘遭巨大破壞和嚴重損失的歷史教訓。認為,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東北和沿海地區的工業基礎,就是首當其沖的前沿攻擊目標。因此,必須建立新的戰略后方基地。中國的大西南和大西北,深居祖國內地,地勢險峻,礦產資源與能源資源豐富,是較為理想的后方基地(史稱“三線”)。國民經濟建設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早打、大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一切為了備戰,這是“三線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后來毛澤東進一步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與“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方針。1964年8月初,國務院在北戴河召開年度計劃座談會,李富春、薄一波在會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意見,要求國務院所屬各部在月底提出遷廠計劃。8月中旬,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討論研究“三線建設”問題。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新建的項目,都要擺在三線,立即進行勘察設計,不要耽誤時間。沿海能搬的項目要搬遷;一、二年不能見效的續建項目一律縮小建設規模。”10月30日,中央批準了1965年國民經濟年度計劃,這個計劃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爭取時間,大力建設戰略后方,防止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
當時“三線”的概念,是按照設想的軍事地理來區劃的,中國沿海(包括東北工業基地)為第一線,中部為第二線,后方為第三線。湘西、鄂西及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為西南三線,其工程實施指揮由李井泉、程子華、閻秀峰負責(彭德懷在1965年也到西南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副總指揮,后因文革被揪回北京)。中央西北局領導劉瀾濤、王林、安志文、宋平負責西北三線建設。其轄區為陜、甘、寧、青、豫西、晉西。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
從此,國家把投資重點放在三線地區,形成了我國總體戰略布局的一次大規模由東向西的轉移。
這次總體戰略布局的大轉移,出于對當時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的考慮,雖然顯得有些倉促,顯得有些準備不足,但作為占國土1/3面積的中國西部,其開發卻也是歷史的必然。
對于“三線建設”,素以力挽狂瀾,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毛澤東,這次卻有些憂心地說:“三線建設”搞不好,睡不著覺。
由此可見,當時的“三線建設”對中共中央、對毛澤東、對全中國是何等重要。為了讓毛主席睡好覺,建設計劃以驚人的效率執行著。國家計委組織新廠建設;建委組織一線的“獨生子”(即全國唯一的重要工廠)的搬遷;經委組織生產三線建設需要的設備和材料。
一、二線的一些省區,根據中央精神迅速行動起來,發揚局部服從整體,小局服從大局的精神,組織精兵強將支援三線建設。并在自己的腹地山區部署了一批新建和遷建項目,包括軍工、民用、交通、電力、通訊、文教、衛生等事業的建設。 1965年開始,大小三線幾乎同時動工??芍^是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才,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投入之多、動員之廣、行動之快,在中國建設史上是罕見的。
三線地區大范圍、大規模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內地與沿海的差距逐步縮小。三線地區的綜合開發,也為內地的長遠建設打下了基礎。直到今天,三線建設的成果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1965-1975年11年間,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269.6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占77%。其方法是遷廠、調人、建新廠、利用三線地區的各種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以鐵路建設為先導,以國防建設為重點,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化工建設互相配合,經1965-1969、1971年兩次建設高潮,克服重重困難,在三線地區逐步建成了一大批工業基地。在投資比例上,冶金工業項目占22%;機電項目占9.7%;能源工業(包括煤、電、天然氣)占28%;交通運輸占20%,其中鐵路就占該項的70%;還有許多文化、教育、衛生、民政項目等。取得了較好的投資效益,極大地加強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力,同時也減弱了東部耕地和水資源的壓力。
在交通運輸方面,先后建成川黔、貴昆、成昆、湘黔、湘渝等10條鐵路干線,新增鐵路8046公里,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2.78萬公里,新增內河港口吞吐能力3042萬噸,使西部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有了較大改變。在能源、冶金方面,先后建成貴州六盤水、河南平頂山等50多個統配煤礦區;葛洲壩、龍羊峽、神頭等大中型水電、火電站68座;建成四川攀枝花鋼鐵廠、貴州水城鋼鐵廠、甘肅酒泉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貴州鋁廠等鋼鐵工業企業984個,有色金屬企業945個,逐步形成了重慶、成都、貴陽、漢中、西寧等新的機械工業基地。
受惠于高強度投資,整個三線地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川、黔、滇三省為例,1985年四川社會總產值1023.25億元、貴州213.7億元、云南287.57億元,三省合計1528.52億元;1991年四川2591.77億、貴州498.92億、云南616.56億。這7年間平均增長10%,共累計生產1.465萬億元,投資“扶貧”效果明顯。
誠然,三線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表現在對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估計過高,建設規模過大,要求過急,進程過快,過分強調戰備需要(如片面強調“山、散、洞”的方針),而對經濟效益有所忽視,造成較大的浪費,以及后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都使“三線建設”受到了沖擊。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做出的這個戰略決策,無疑是正確的,盡管有問題和不足,用歷史的觀點來看,瑕不掩瑜,三線建設的巨大功績是不可抹殺的。正是當年的“大三線建設”為西部奠定了現代工業基礎,建起了交通骨架,構筑了一批中心城市和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城市,為落后地區注入了現代工業文明,為現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試想,如果沒有當年“三線建設”改善了內地的工業、交通和科技狀況,中國現在所進行的西部大開發,將面臨更加艱巨的任務和經歷更加漫長的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江澤民視察西部時曾說:“總的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這個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從軍事角度看,正是當年這些建設,為我國以后的和平發展贏得了保證。“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可以這么說,當年的“三線建設”作為現在西部大開發的前驅,為西部大開發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但是,今天的西部大開發在建設的目的、意義、內容、形式等方面都有別于昔日的“三線建設”。60年代“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戰備,立足于打仗;而這次大開發的目的是調整生產力布局和發展區域經濟,形成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布局。在開發的內容上,“三線建設”主要是發展軍工、重工、建立國家戰略后方基地;這一次主要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生態環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形式上“三線建設”主要是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計劃經濟;這一次是國家支持、政策引導、市場運作,最后實現西部的快速發展,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從社會經濟規律的角度看,應該說“三線建設”是由于歷史的、戰爭的偶然因素迫不得已而為之,西部大開發則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平)的必然要求。
如今的六盤水市座落在磅礴的烏蒙山南麓,在春秋戰國時期屬古夜郎國腹地,解放初期,延續民國建制。水城、盤縣、朗岱(六枝)分屬畢節地區、安順地區和興義地區。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國家計委和煤炭工業部經過勘探、調查、比較后,決定在貴州省西部煤炭藏量豐富的六枝、盤縣、水城三縣境內建立煤炭基地,六盤水這個組合性的專用名由此而得。1966年,中央批準成立六盤水地區工業建設指揮部。1967年10月,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六盤水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下轄三個特區,1978年12月,地區改為省轄市。
在西南三省的比較中,與四川的社會富庶、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相比,貴州更加貧窮落后,缺乏大規?,F代工業基礎。直到清王朝滅亡前的1911年,全省只有工廠120家,雇工1578人,平均每廠13人,只能算是一些小作坊??箲饡r,國民黨政府和工業內遷使貴州小有紅火,隨著勝利后的東遷和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潰退,官僚資產階級攜資外逃,貴州經濟重陷混亂和落后,全省沒有一條能通往外界的鐵路線,基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業。1949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僅11.25億元,人均79元,是中國最貧窮落后的省份之一。
而六盤水地區又處于貴州省的邊遠貧窮地區 ,遠離省會等中心城市,其社會經濟狀況及人民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幾個世紀以來,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被養在深閨人未識,而這里的人民卻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窮困生活。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場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把原本鮮為人知的偏僻落后的六盤水一下子推到了中國西部建設的前臺,展示在世人面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使六盤水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一頁。
六盤水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煤、鐵、鉛、銅、銻、鎳、鈾、鈷、銀、鉆、硫鐵礦、硅砂、石灰石等30余種。其中以煤、鐵、鉛、鋅儲量最多。煤炭儲量更是江南之最??煽績α?11億噸(2000米以內),探明儲量164億噸(普、詳、精查),垂深1000米以內可靠儲量413億噸,且埋藏淺,煤種齊全,煤質優良。被各界廣泛贊譽為 “江南煤都”。
隨著貴州“三線建設”的啟動,六盤水煤炭基地建設也全面展開,中央在六盤水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鐵路、冶金等方面。中央有關部委組織抽調了十幾萬人馬齊聚六盤水。一時間形成了千軍下西南,萬馬戰猶酣的壯觀景象。1965年初開始,煤炭部從東北、華北、中南、四川抽調了28個工程處、8個地質勘探隊和6個煤炭設計院,共5萬余名勘測、設計、施工人員參加總設計能力1200萬噸的六盤水煤礦會戰。
據當年從北京南遷到水城的中煤建安公司的老人回憶:當時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全體人員除老弱病殘及部分家屬經批準留守北京外,其它人員全部成建制地搬遷貴州,建安公司第一批南遷人員1965年2月即到達六盤水。1966年5月經和山西、四川幾個處組合后,成立了煤炭部建安公司,下屬九處一廠在貴州近十年期間,從水城的汪家寨到盤縣的老屋基,再到六枝的下營盤,幾乎六盤水所有的煤礦建設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在如今六盤水市的中心地帶有一個叫“七十三”的地名,那就是當時煤炭工業部第七十三工程處的駐地,那時這里還是一片沒有名稱的荒原,由于七十三處的進駐,當地老百姓稱“七十三處”習慣了,也就成了地名(正如北京的“六鋪炕”、“麥子店”等地名)。如今當地的公共汽車站牌,以及店鋪酒樓都以此命名。也許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七十三”的含意和來歷了,但這并不影響這個地名將長久抑或永遠地存在下去,這就是歷史。
同時,冶金部抽調八冶由鞍鋼包建水城鋼鐵廠。1966年初動工,第一座36孔焦爐和568立方米高爐于1969年9月和1970年9月建成。接著續建2號焦爐和1200立方米的二號高爐,累積投資6億元以上。在以后又逐步完成了大型制氧機站、轉爐連鑄設備、鋼軌(小型材和線材)、開坯等全部配套工程,到了80年代末,使產量品種達到理想能力:生鐵72萬噸、鋼29萬噸、鋼材15萬噸,總產量5.5億元。
與此同時,貴州省其它方面的建設及配套項目也都陸續展開,據1964年至1976年的統計,全省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98.93億元。其中,中央直屬項目完成76.37億元,占72.2%;地方項目完成22.56億元,占22.8%。新增固定資產54.24億元,相當于1950年到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資產的3.9倍。而六盤水煤炭基地作為貴州省 “三線建設”的代表作,和成昆鐵路、攀枝花鋼鐵基地一起,為西南三線建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一位社會學家評稱:攀鋼建設、成昆鐵路建設、貴州六盤水煤礦工業區的建設、及云南西部開發,影響了當地及輻射區2000萬人的命運,它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線建設”不僅是六盤水,而且是貴州開發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改變了貴州的生產力布局和社會經濟結構,使貴州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為今天貴州省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感受著三線建設的業績,感受著三線建設所產生的影響。人們應該向那些曾經和至今仍然戰斗在這里的建設者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經過“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兩次飛躍發展,如今的六盤水已經成為一個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擁有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盤江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城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六枝工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貴州第一座百萬千瓦的盤縣電廠,貴州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水城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以及重啤六盤水有限責任公司、國家“西電東送”在建的盤南發電廠等一批骨干大型企業。形成了年產原煤2500萬噸、鋼鐵綜合生產能力170萬噸、水泥130萬噸、電力裝機139萬千瓦的生產能力。
進入新世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國家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特別是“西電東送”工程的實施,又給六盤水帶來了政策更好、層次更高、范圍更廣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而在這個過程中,六盤水的優勢是明顯的。
首先是由于六盤水地處貴州西部,位于川、滇、黔、桂四?。▍^)結合部,是《攀西—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規劃》和《西南華南部分省區區域規劃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南(寧)貴(陽)昆(明)跨行政區域經濟區的結點城市。近年來隨著內昆鐵路、水柏鐵路、株六復線、六盤水南編組站(經國家批準新建的西南鐵路樞紐,稱“三線一站”)和盤西鐵路電氣化改造的投入使用,加上貴昆鐵路和南昆鐵路,在六盤水形成了北上入川,南下出海,西接云南,東連湖南的鐵路“十字”架,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市境內鐵路里程總長達到664.71公里。形成我國西部又一條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和長江以南的東西大動脈,構建了我國西部省、區(出海)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大陸橋。六盤水作為川、滇、黔、桂四?。▍^)結合區域的“立交橋”,其地位正日益凸現,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條件更加成熟和完備。
其次,六盤水作為貴州省唯一被定位為“西電東送”電煤基地和“黔煤外運”基地并舉的地區,是國家正在規劃的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水電和火電建設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市正在加快以盤南電廠、發耳電廠和響水煤礦為重點的煤電開發,全市電力發展已形成“水火互濟,共同發展”的格局,火電和水電電力裝機容量已達139萬千瓦。在建的有盤南電廠(360萬千瓦),規劃將于近期動工建設的發耳電廠(240萬千瓦),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有六枝電廠技改項目(240萬千瓦)、盤東電廠(120萬千瓦),一批中小型水電站也在加緊前期工作。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隨著一批火電項目和水電項目建成,六盤水將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為滿足新建電廠的需要,同時還將新增電煤3000萬噸以上,這意味著六盤水經過近40年形成的煤炭生產能力要在短短的10年左右,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一番,煤電開發將再造一個六盤水。
同時,位于烏蒙山深處的六盤水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是集喀斯特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和探險、避暑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境內名山、喀斯特景觀與洞穴,風景與漂流峽谷河段,溫泉、林木、草場、野生動物棲息地、特色村落與園林等景觀各顯特色。在現有的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中,較有影響的有六枝境內的梭戛苗族風情文化景區、盤縣古銀杏風景名勝區、大洞竹海風景名勝區、盤縣坡上草原風景名勝區,水城境內的峰林——溶盆地貌景觀、楊梅林場、茶園及玉舍森林公園等。加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自然氣候優勢,為人們休閑渡假提供了良好的去處。
2002年,經國務院同意,建設部批復了《貴州省城鎮體系規劃》,六盤水被規劃為貴州省的三個大城市。以此為契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找準位置,發揮優勢,制定了自己的發展規劃。致力于把自身建設成為貴州三個大城市之一,定位于川滇黔桂結合部的區域中心城市、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西南、華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的目標。搶抓一大機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加強兩大基礎(農業和基礎設施),發揮三大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大企業相對集中優勢),實施四大戰略(科教興市戰略、開放帶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城鎮化戰略),開發五大資源(人才、能源、礦產、生物、旅游),推進六大工程(大交通、大煤電、大產業、大生態、大城市、大教育),依托交通起步,借助電力騰飛,把六盤水建設成為一個實力雄厚、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現代化城市。
六盤水,這個因 “三線建設”而誕生,因改革開放而發展的年輕城市;如今,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跑線上。
然而,今非昔比,今日六盤水,卻又是換了人間。因為有“三線建設”打下的基礎,有改革開放的成果,有西部開發的大勢,六盤水的發展前景已是萬事俱備,東風勁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不遠的將來,六盤水應該而且能夠在西部大開發,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再領風騷,再創輝煌。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特殊的年代,出于特殊的認識和特殊的需要,幾十萬大軍從東北、從華北、從華東、從華南匯聚到了“三線”(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地區,開始了中國西部建設史上可歌可泣的壯舉——“大三線建設”。而貴州六盤水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西南“三線建設”的“特區”,由此,六盤水伴隨“三線建設”應運而生,由此,翻開了了六盤水作為獨立行政區域的歷史新篇章。如果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上來觀察六盤水,從歷史的偶然和必然中來認識六盤水,人們就會作出這樣的結論:六盤水的昨天見證了“三線建設”的曲折歷程,六盤水的今天述說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步伐,六盤水的明天將展示中國西部大開發的輝煌成果和燦爛前景。
本刊記者 萬 里
本刊特約記者 唐方信 奚寬軍
大三線: 中國早期西部建設的偶然與必然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經歷了“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經濟,從1962年開始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整頓后,到1964年,經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中國國民經濟走出低谷,開始了新一輪強有力的回升,第三個五年計劃提上了中國領導人的日程。通過“大躍進”以及其后被迫進行的調整,中國領導人學會了處理在幾十年戎馬生涯中未曾遇到過的問題,總結了經驗和教訓,頭腦漸趨冷靜,對中國貧窮落后的現實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有了較客觀的認識。全黨全國都在考慮,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哪里?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周邊形勢十分嚴峻。美國繼續對中國進行“半月形”封鎖,1961年至1968年在臺灣海峽先后舉行了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三次核戰爭演習,并在越南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直接威脅中國安全。北鄰的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1964和1969年,美國和蘇聯都曾向中國發出使用核打擊的戰爭威脅。
從國內來看,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工業布局70%集中在沿海地區,主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占國土1/3以上的西南、西北地區,近代工業微乎其微,交通十分閉塞。一旦戰爭爆發,沿海工業被破壞,有限的內地工業難以為繼,這對我國的安全相當不利。
基于這種現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由于未能建成烏拉爾以東地區的工業基地,致使戰爭初期慘遭巨大破壞和嚴重損失的歷史教訓。認為,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東北和沿海地區的工業基礎,就是首當其沖的前沿攻擊目標。因此,必須建立新的戰略后方基地。中國的大西南和大西北,深居祖國內地,地勢險峻,礦產資源與能源資源豐富,是較為理想的后方基地(史稱“三線”)。國民經濟建設必須立足于戰爭,從早打、大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一切為了備戰,這是“三線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后來毛澤東進一步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與“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方針。1964年8月初,國務院在北戴河召開年度計劃座談會,李富春、薄一波在會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意見,要求國務院所屬各部在月底提出遷廠計劃。8月中旬,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討論研究“三線建設”問題。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新建的項目,都要擺在三線,立即進行勘察設計,不要耽誤時間。沿海能搬的項目要搬遷;一、二年不能見效的續建項目一律縮小建設規模。”10月30日,中央批準了1965年國民經濟年度計劃,這個計劃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爭取時間,大力建設戰略后方,防止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
當時“三線”的概念,是按照設想的軍事地理來區劃的,中國沿海(包括東北工業基地)為第一線,中部為第二線,后方為第三線。湘西、鄂西及四川、云南、貴州三省為西南三線,其工程實施指揮由李井泉、程子華、閻秀峰負責(彭德懷在1965年也到西南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副總指揮,后因文革被揪回北京)。中央西北局領導劉瀾濤、王林、安志文、宋平負責西北三線建設。其轄區為陜、甘、寧、青、豫西、晉西。相對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
從此,國家把投資重點放在三線地區,形成了我國總體戰略布局的一次大規模由東向西的轉移。
這次總體戰略布局的大轉移,出于對當時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的考慮,雖然顯得有些倉促,顯得有些準備不足,但作為占國土1/3面積的中國西部,其開發卻也是歷史的必然。
創業績: 西部大開發的前驅和重要基礎
重大的戰略決策一旦確定,舉國上下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行動起來,一時間母親送兒去遠征,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情景再次上演。一、二線搬遷的工廠以及援建的人員,紛紛整裝出發,浩浩蕩蕩,奔赴西北、奔赴西南,幾十萬人馬從條件優越的東部、中部,從城市、院校來到了偏僻、荒涼、落后的大西北,大西南,開始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宏大的西部大建設。對于“三線建設”,素以力挽狂瀾,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毛澤東,這次卻有些憂心地說:“三線建設”搞不好,睡不著覺。
由此可見,當時的“三線建設”對中共中央、對毛澤東、對全中國是何等重要。為了讓毛主席睡好覺,建設計劃以驚人的效率執行著。國家計委組織新廠建設;建委組織一線的“獨生子”(即全國唯一的重要工廠)的搬遷;經委組織生產三線建設需要的設備和材料。
一、二線的一些省區,根據中央精神迅速行動起來,發揚局部服從整體,小局服從大局的精神,組織精兵強將支援三線建設。并在自己的腹地山區部署了一批新建和遷建項目,包括軍工、民用、交通、電力、通訊、文教、衛生等事業的建設。 1965年開始,大小三線幾乎同時動工??芍^是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才,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投入之多、動員之廣、行動之快,在中國建設史上是罕見的。
三線地區大范圍、大規模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內地與沿海的差距逐步縮小。三線地區的綜合開發,也為內地的長遠建設打下了基礎。直到今天,三線建設的成果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1965-1975年11年間,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269.6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占77%。其方法是遷廠、調人、建新廠、利用三線地區的各種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以鐵路建設為先導,以國防建設為重點,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化工建設互相配合,經1965-1969、1971年兩次建設高潮,克服重重困難,在三線地區逐步建成了一大批工業基地。在投資比例上,冶金工業項目占22%;機電項目占9.7%;能源工業(包括煤、電、天然氣)占28%;交通運輸占20%,其中鐵路就占該項的70%;還有許多文化、教育、衛生、民政項目等。取得了較好的投資效益,極大地加強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力,同時也減弱了東部耕地和水資源的壓力。
在交通運輸方面,先后建成川黔、貴昆、成昆、湘黔、湘渝等10條鐵路干線,新增鐵路8046公里,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2.78萬公里,新增內河港口吞吐能力3042萬噸,使西部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有了較大改變。在能源、冶金方面,先后建成貴州六盤水、河南平頂山等50多個統配煤礦區;葛洲壩、龍羊峽、神頭等大中型水電、火電站68座;建成四川攀枝花鋼鐵廠、貴州水城鋼鐵廠、甘肅酒泉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貴州鋁廠等鋼鐵工業企業984個,有色金屬企業945個,逐步形成了重慶、成都、貴陽、漢中、西寧等新的機械工業基地。
受惠于高強度投資,整個三線地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川、黔、滇三省為例,1985年四川社會總產值1023.25億元、貴州213.7億元、云南287.57億元,三省合計1528.52億元;1991年四川2591.77億、貴州498.92億、云南616.56億。這7年間平均增長10%,共累計生產1.465萬億元,投資“扶貧”效果明顯。
誠然,三線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表現在對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估計過高,建設規模過大,要求過急,進程過快,過分強調戰備需要(如片面強調“山、散、洞”的方針),而對經濟效益有所忽視,造成較大的浪費,以及后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都使“三線建設”受到了沖擊。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做出的這個戰略決策,無疑是正確的,盡管有問題和不足,用歷史的觀點來看,瑕不掩瑜,三線建設的巨大功績是不可抹殺的。正是當年的“大三線建設”為西部奠定了現代工業基礎,建起了交通骨架,構筑了一批中心城市和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城市,為落后地區注入了現代工業文明,為現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試想,如果沒有當年“三線建設”改善了內地的工業、交通和科技狀況,中國現在所進行的西部大開發,將面臨更加艱巨的任務和經歷更加漫長的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江澤民視察西部時曾說:“總的講,當年黨中央和毛主席作出的這個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從軍事角度看,正是當年這些建設,為我國以后的和平發展贏得了保證。“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當年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搞成的原子彈、氫彈,我們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安全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
可以這么說,當年的“三線建設”作為現在西部大開發的前驅,為西部大開發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但是,今天的西部大開發在建設的目的、意義、內容、形式等方面都有別于昔日的“三線建設”。60年代“三線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戰備,立足于打仗;而這次大開發的目的是調整生產力布局和發展區域經濟,形成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布局。在開發的內容上,“三線建設”主要是發展軍工、重工、建立國家戰略后方基地;這一次主要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生態環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形式上“三線建設”主要是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計劃經濟;這一次是國家支持、政策引導、市場運作,最后實現西部的快速發展,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從社會經濟規律的角度看,應該說“三線建設”是由于歷史的、戰爭的偶然因素迫不得已而為之,西部大開發則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水平)的必然要求。
六盤水: 從原始走向文明的跨越
“三線建設”是中國西部開發史上一部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史詩;是一部改天換地、慷慨激揚的人間正劇。其對中國西部,對整個中國社會都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六盤水市正是在“三線建設”這個大潮中崛起的一個座新興工業城市。如今的六盤水市座落在磅礴的烏蒙山南麓,在春秋戰國時期屬古夜郎國腹地,解放初期,延續民國建制。水城、盤縣、朗岱(六枝)分屬畢節地區、安順地區和興義地區。1964年,根據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國家計委和煤炭工業部經過勘探、調查、比較后,決定在貴州省西部煤炭藏量豐富的六枝、盤縣、水城三縣境內建立煤炭基地,六盤水這個組合性的專用名由此而得。1966年,中央批準成立六盤水地區工業建設指揮部。1967年10月,六盤水地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六盤水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下轄三個特區,1978年12月,地區改為省轄市。
在西南三省的比較中,與四川的社會富庶、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相比,貴州更加貧窮落后,缺乏大規?,F代工業基礎。直到清王朝滅亡前的1911年,全省只有工廠120家,雇工1578人,平均每廠13人,只能算是一些小作坊??箲饡r,國民黨政府和工業內遷使貴州小有紅火,隨著勝利后的東遷和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潰退,官僚資產階級攜資外逃,貴州經濟重陷混亂和落后,全省沒有一條能通往外界的鐵路線,基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業。1949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僅11.25億元,人均79元,是中國最貧窮落后的省份之一。
而六盤水地區又處于貴州省的邊遠貧窮地區 ,遠離省會等中心城市,其社會經濟狀況及人民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幾個世紀以來,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被養在深閨人未識,而這里的人民卻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窮困生活。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場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把原本鮮為人知的偏僻落后的六盤水一下子推到了中國西部建設的前臺,展示在世人面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使六盤水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一頁。
六盤水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煤、鐵、鉛、銅、銻、鎳、鈾、鈷、銀、鉆、硫鐵礦、硅砂、石灰石等30余種。其中以煤、鐵、鉛、鋅儲量最多。煤炭儲量更是江南之最??煽績α?11億噸(2000米以內),探明儲量164億噸(普、詳、精查),垂深1000米以內可靠儲量413億噸,且埋藏淺,煤種齊全,煤質優良。被各界廣泛贊譽為 “江南煤都”。
隨著貴州“三線建設”的啟動,六盤水煤炭基地建設也全面展開,中央在六盤水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鐵路、冶金等方面。中央有關部委組織抽調了十幾萬人馬齊聚六盤水。一時間形成了千軍下西南,萬馬戰猶酣的壯觀景象。1965年初開始,煤炭部從東北、華北、中南、四川抽調了28個工程處、8個地質勘探隊和6個煤炭設計院,共5萬余名勘測、設計、施工人員參加總設計能力1200萬噸的六盤水煤礦會戰。
據當年從北京南遷到水城的中煤建安公司的老人回憶:當時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全體人員除老弱病殘及部分家屬經批準留守北京外,其它人員全部成建制地搬遷貴州,建安公司第一批南遷人員1965年2月即到達六盤水。1966年5月經和山西、四川幾個處組合后,成立了煤炭部建安公司,下屬九處一廠在貴州近十年期間,從水城的汪家寨到盤縣的老屋基,再到六枝的下營盤,幾乎六盤水所有的煤礦建設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在如今六盤水市的中心地帶有一個叫“七十三”的地名,那就是當時煤炭工業部第七十三工程處的駐地,那時這里還是一片沒有名稱的荒原,由于七十三處的進駐,當地老百姓稱“七十三處”習慣了,也就成了地名(正如北京的“六鋪炕”、“麥子店”等地名)。如今當地的公共汽車站牌,以及店鋪酒樓都以此命名。也許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七十三”的含意和來歷了,但這并不影響這個地名將長久抑或永遠地存在下去,這就是歷史。
同時,冶金部抽調八冶由鞍鋼包建水城鋼鐵廠。1966年初動工,第一座36孔焦爐和568立方米高爐于1969年9月和1970年9月建成。接著續建2號焦爐和1200立方米的二號高爐,累積投資6億元以上。在以后又逐步完成了大型制氧機站、轉爐連鑄設備、鋼軌(小型材和線材)、開坯等全部配套工程,到了80年代末,使產量品種達到理想能力:生鐵72萬噸、鋼29萬噸、鋼材15萬噸,總產量5.5億元。
與此同時,貴州省其它方面的建設及配套項目也都陸續展開,據1964年至1976年的統計,全省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98.93億元。其中,中央直屬項目完成76.37億元,占72.2%;地方項目完成22.56億元,占22.8%。新增固定資產54.24億元,相當于1950年到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資產的3.9倍。而六盤水煤炭基地作為貴州省 “三線建設”的代表作,和成昆鐵路、攀枝花鋼鐵基地一起,為西南三線建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放射出絢麗奪目的光彩。一位社會學家評稱:攀鋼建設、成昆鐵路建設、貴州六盤水煤礦工業區的建設、及云南西部開發,影響了當地及輻射區2000萬人的命運,它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線建設”不僅是六盤水,而且是貴州開發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改變了貴州的生產力布局和社會經濟結構,使貴州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為今天貴州省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感受著三線建設的業績,感受著三線建設所產生的影響。人們應該向那些曾經和至今仍然戰斗在這里的建設者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從頭越: 走在“建設全面小康”的大路上
如果說上個世紀60年代六盤水是以其豐富的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被確立為西南“三線建設”的特區;那么,在今天西部開發的大潮中,六盤水不僅以其豐富的礦產資源,更因其優越的區域位置所形成的“三線一站”鐵路樞紐和西部出海的南北大通道而在西部大開發的浪潮中獨領風騷。經過“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兩次飛躍發展,如今的六盤水已經成為一個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擁有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盤江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水城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六枝工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貴州第一座百萬千瓦的盤縣電廠,貴州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水城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以及重啤六盤水有限責任公司、國家“西電東送”在建的盤南發電廠等一批骨干大型企業。形成了年產原煤2500萬噸、鋼鐵綜合生產能力170萬噸、水泥130萬噸、電力裝機139萬千瓦的生產能力。
進入新世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國家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特別是“西電東送”工程的實施,又給六盤水帶來了政策更好、層次更高、范圍更廣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而在這個過程中,六盤水的優勢是明顯的。
首先是由于六盤水地處貴州西部,位于川、滇、黔、桂四?。▍^)結合部,是《攀西—六盤水地區資源綜合規劃》和《西南華南部分省區區域規劃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南(寧)貴(陽)昆(明)跨行政區域經濟區的結點城市。近年來隨著內昆鐵路、水柏鐵路、株六復線、六盤水南編組站(經國家批準新建的西南鐵路樞紐,稱“三線一站”)和盤西鐵路電氣化改造的投入使用,加上貴昆鐵路和南昆鐵路,在六盤水形成了北上入川,南下出海,西接云南,東連湖南的鐵路“十字”架,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市境內鐵路里程總長達到664.71公里。形成我國西部又一條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和長江以南的東西大動脈,構建了我國西部省、區(出海)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大陸橋。六盤水作為川、滇、黔、桂四?。▍^)結合區域的“立交橋”,其地位正日益凸現,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條件更加成熟和完備。
其次,六盤水作為貴州省唯一被定位為“西電東送”電煤基地和“黔煤外運”基地并舉的地區,是國家正在規劃的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水電和火電建設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市正在加快以盤南電廠、發耳電廠和響水煤礦為重點的煤電開發,全市電力發展已形成“水火互濟,共同發展”的格局,火電和水電電力裝機容量已達139萬千瓦。在建的有盤南電廠(360萬千瓦),規劃將于近期動工建設的發耳電廠(240萬千瓦),正在做前期工作的有六枝電廠技改項目(240萬千瓦)、盤東電廠(120萬千瓦),一批中小型水電站也在加緊前期工作。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隨著一批火電項目和水電項目建成,六盤水將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以上。為滿足新建電廠的需要,同時還將新增電煤3000萬噸以上,這意味著六盤水經過近40年形成的煤炭生產能力要在短短的10年左右,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一番,煤電開發將再造一個六盤水。
同時,位于烏蒙山深處的六盤水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是集喀斯特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和探險、避暑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境內名山、喀斯特景觀與洞穴,風景與漂流峽谷河段,溫泉、林木、草場、野生動物棲息地、特色村落與園林等景觀各顯特色。在現有的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中,較有影響的有六枝境內的梭戛苗族風情文化景區、盤縣古銀杏風景名勝區、大洞竹海風景名勝區、盤縣坡上草原風景名勝區,水城境內的峰林——溶盆地貌景觀、楊梅林場、茶園及玉舍森林公園等。加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自然氣候優勢,為人們休閑渡假提供了良好的去處。
2002年,經國務院同意,建設部批復了《貴州省城鎮體系規劃》,六盤水被規劃為貴州省的三個大城市。以此為契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找準位置,發揮優勢,制定了自己的發展規劃。致力于把自身建設成為貴州三個大城市之一,定位于川滇黔桂結合部的區域中心城市、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西南、華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的目標。搶抓一大機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加強兩大基礎(農業和基礎設施),發揮三大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大企業相對集中優勢),實施四大戰略(科教興市戰略、開放帶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城鎮化戰略),開發五大資源(人才、能源、礦產、生物、旅游),推進六大工程(大交通、大煤電、大產業、大生態、大城市、大教育),依托交通起步,借助電力騰飛,把六盤水建設成為一個實力雄厚、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現代化城市。
六盤水,這個因 “三線建設”而誕生,因改革開放而發展的年輕城市;如今,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跑線上。
然而,今非昔比,今日六盤水,卻又是換了人間。因為有“三線建設”打下的基礎,有改革開放的成果,有西部開發的大勢,六盤水的發展前景已是萬事俱備,東風勁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在不遠的將來,六盤水應該而且能夠在西部大開發,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再領風騷,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