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生水起“金膠州”——訪山東省膠州市市委書記 李皓

  (文章發表于2004年)
  在黃海之濱、膠州灣畔,座落著一個美麗富饒的城市——膠州市。這里是山東半島連結內陸各省市及進出青島、煙臺、威海和通往青島港、黃島前灣港的重要交通樞紐。1987年2 月經國務院批準,在青島地區第一個撤縣設市,成為山東省第一批15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連續三屆跨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山東省首批小康縣市,并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膠州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這里刀耕漁獵、繁衍生息。商業貿易相當發達,唐宋時期曾是全國五大商埠之一、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其時“商賈薈萃、船舶輻輳”,素有“金膠州”之美稱。
  膠州人杰地靈,創造了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社會的三里河文化,有西漢祓國舊址,明代養馬城“牧馬城”遺址,清代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的左筆高手高鳳翰故居舊址,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廟宇和金石碑刻、書畫詩文。勤勞智慧的膠州人民孕育了豐富多采的民間文藝,具有300 多年歷史的“膠州大秧歌”馳名中外,全國保留劇種膠州茂腔及民間戲曲、剪紙繪畫等也都在國內外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膠州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秉承先人的靈智,傳承先人的遺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搶抓機遇,時時領先一步;求真務實,處處勝人一籌。推動經濟超常規地高速發展,在膠州灣畔又演繹出了一幕幕改革開放、富民強市的歷史正劇,創造著“金膠州”歷史的新輝煌。
  近日,記者采訪了膠州市市委書記李皓,真切而強烈地感受到了現代“金膠州”的奪目風采。
 

最大亮點:招商引資,因勢利導促發展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國務院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的膠州市就搶抓機遇,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從沿路開發到組團發展、從全民引資到專業引資歷,從粗放招商到精細招商,外開放領先一拍膠州人不斷獨辟蹊徑、力求突破,創新著招商方式,構筑招商新平臺,再造招商新手段,優化招商軟環境。不斷探索與創新,帶來了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到今年的9月底,膠州市開工項目達到了1350個,開工總面積達到了462萬平方米,合同、實際利用外資都雙居青島市外經貿首位,在全省30個經濟發達縣市中保持第一。連續三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2000年列全省最縣活力縣(市)第二位,連續5年在青島市外經貿工作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已吸引美國愛默生、法國拉法基、韓國現代等10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落戶,成為山東半島吸納外資歷最多的城市。
  今年以來,國家實行宏觀調控,進行土地政策的調整,在招商引資載體不足的情況下,膠州市委、市政府準確、全面把握中央精神,認真審視自身環境、條件,因勢利導,在認真執行國家政策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思維,就整個膠州的發展提出了新思路、采取了新措施,在思想上、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在新一輪的大發展中獲得了新的成果。全市各項工作不僅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建設還實現了非常規的跨越式發展。今年1——8月完成生產總值140億元,新引進外資項目296個,增長16.54%;合同利用外資12.56億美元,增長76.44%,實際利用外資4.4億美元,增長34.2%;實際利用內資43.4億元,外貿出口9.75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92.2億元,稅收總額8.9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3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748元,各項指標比去年都有較大幅度提高。
  在談到膠州市何以能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環境下,仍然得以高速發展的奧秘時,李皓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記者破解了心中的疑惑。
  李皓告訴我們,國家宏觀調控的目的不是制約或不讓發展,而是要使經濟保持良性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也不是簡單的一刀切,所以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外開放是我市的最大優勢,外向型經濟是我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今年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治理整頓土地、拉閘限電三大制約因素對我們工作帶來很大影響,造成極大壓力。我們全市上下審時度勢,適應政策形勢的變化,努力應對困難和挑戰。我認為土地清理整頓與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并不構成矛盾關系,相反,通過土地清理整頓反而使我們更加冷靜、清醒地分析和認識過去我們在利用建設用地上的諸多問題和不足。我們膠州正是借著清理整頓土地的東風,在現在建設用地上挖掘潛力,依法推進“收地縮院”,為招商引資尋找新載體的。例如我們對容積率低于30%的工業項目,通過“促”(督促項目開工)、“收”(收回圈占土地)、“轉”(進行二次招商)、“并”(合并工業園區并明確項目投資強度和容積率標準)等辦法,依法收回閑置土地1000多畝,盤活閑置廠房10萬多平方米。目前工業區內每平方公里項目投資額已達到4.1億元,投產后可產生稅收4000多萬元。利用閑置廠房還引進了像韓國信一產業株式會社這樣投資4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新引進世界500強泰國正大集團飼料加工項目等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1個,正信木業等投資50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33個。同時還發揮落戶大企業的品牌優勢和集聚效應,積極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新引進了為“艾默生”配套,投資3000萬美元的臺灣春源鋼鐵項目,以海爾工業園為中心的家電配件生產區輪廓日益明晰。瞄準國內外有影響的產業協會和企業公團,集中力量開展組團式、集群式招商。在韓國釜山中小企業協會的推介下,引進12家韓國企業舉辦纖維工業團地,形成集纖維、印染、針織、服裝于一體的產業鏈,計劃總投資5000萬美元,目前已有5 個項目開工建設。
  正是我們實施了“收地縮院”,全市一盤棋,盤活現有土地存量,對區內空閑土地進行調查摸底,針對土地規模招引相關項目落戶,通過實施整合,完善現有基礎設施配套,達到相互銜接、貫通。同時對項目進行統籌安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項目容積率和企業產出率,使土地的綜合效益大大提升。
 

最大特色:多業并舉,再創膠州新輝煌

  近幾年來,膠州立足實際,放大區位優勢,把對外開放作為強市之路,借外力激活力。2000年初提出了“苦干三年經濟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先進縣市行列”的奮斗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全市上下牢固樹立“工業立市、商貿活市、科技興市、品牌強市”四種意識;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民營經濟、經營城市”三大帶動戰略;加快培育開放型、民營型、園區型、臨港型、農副產品加工型五大特色經濟。形成了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重點項目為抓手,按照改造傳統產業、培植壯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的思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先后建起了皮革城、電子工業園、農副產品加工區、紡織印染工業園等一批專業特色園,促進了產業項目的集聚發展,培育形成了四大主導產業,即以中集集裝箱、歐堡鍋爐為龍頭的金屬結構業;以大明、世原為龍頭的皮革制鞋業;以海爾、澳柯瑪為龍頭的電子制造業;以福生、大洋等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四大支柱產業。培育形成了十大重點產品,包括汽車配件、皮革服裝、新型建材、綠色食品、大口徑直縫焊管、復合不銹鋼、染料中間體、醫藥中間體、耐克運動鞋、各類鐵塔等。
  作為膠州三大戰略之一的民營經濟,市委、市政府為了扶持和幫助它們的發展,重點實施了“四個一批”建設:膨脹以東方鐵塔、武曉制塔為龍頭的一批規模企業;發展以白玉化工、柏蘭食品為骨干的一批出口創匯企業;壯大以精細化工為主導的一批高科技企業;培育以康華制藥為主體的一批潛力型企業,引導民營經濟創名牌、上檔次、成規模、上水平,個體私營經濟呈現“五個拓展”:由小規模、低水平向公司化、集團化拓展;由分散經營向專業化、積聚化、特色化拓展;由內向型向外向型拓展;由小范圍、局部性向全方位、寬領域拓展;由依靠低成本、低檔次、低價格向依靠科技、質量、品牌求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鐵塔業、皮革業、制帽業等特色企業群。民營經濟已經發展成為全市經濟的戰略重點和亮點,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隆起帶,成為膠州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最大優勢:千年文化,孕育膠州博大胸懷

  生活在膠州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可歌可泣的輝煌業績。四千年的悠悠歷史,賦予了金膠州這座文明古城以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膠州人博大深廣的胸懷,多方位多層面的鑄塑了膠州人優良的品質和進步的意識。
  進步意識之一是“超越意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膠州膠州人善于學習他人長外補已之短處,敢于在發展中超越自我,更有敢為人先的精神。這體現在現實中就是膠州人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今年10月膠州市召開了全市淀干部會議,對全市招商引資及項目開工建設工作進行通報,對各方陣排名末位的三個鎮給以通報批評。并責成該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向市委、市政府寫出書面檢查,三個末位鎮的黨委書記在電視上公開談問題、找差距定措施,表明下一步工作態度和打算。這對招商引資及經濟發展已經走在全省前列的膠州來說,是否過于嚴厲,是否有些過激。這件事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在膠州及青島市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轟動。
  但是,作為市委書記的李皓卻是這樣認識的:青島周邊的縣市發展都非常迅猛,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平穩發展就會落伍,要在更高平臺上要實現新的跨越,每一步都是非常困難的,必須每個鄉鎮和辦事處都想辦法加快發展,不發展就要落后,形勢逼著我們必須鞭打快牛。
  李皓這一席話也許正是膠州人勇于超越自我,敢為人先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這種勇于超越自我,敢為人先的精神,才使得膠州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牢牢把握發展、超越、再發展的主題,始終堅持與強手比,與快手賽,賽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超常規、跨越式騰飛之路。
  進步意識之二是商品意識。膠州具有發展商貿的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從唐宋時期開始,就成為了全國歷代開放的前沿地帶,是東西南北中商品交流的集散地,也是國際國內政治、文化、經濟、貿易交流的重要節點。北宋、明清時期的商品繁榮為以后的膠州城奠定了濃厚的商業氛圍。經濟的發展給膠州人帶來了濃厚的商品意識,善于經營是歷代膠州人的傳統。正是歷史形成的深厚的經營意識、商品意識,帶來了膠州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在全省力拔頭籌,名列前茅。當時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骨干企業,農民當廠長、當經理的比比皆是。鄉鎮企業的發展規模、經濟效益、經營方式等都走在了山東省的前列。
  進步意識之三是開放意識。歷史、地理的原因形成了膠州在長江以北最重要的通商口岸,造就了膠州人獨特的秉性、風貌,培育了膠州人開放意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塑造了可貴的文化品牌與開放環境。進入新世紀,膠州的對外開放更是獨樹一幟,其傳統思維里的開放意識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釋放和發揮。率先成為了首批縣級沿海開放城市,世界500強等外資企業紛至沓來,韓、日、美等國的客商紛紛搶灘登陸。為給外商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膠州提出了強化服務,打造軟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核心競爭力,提出“服務就是軟黃金”的口號。建立了外企服務網絡,設立外企管理聯絡員,形成了自外企局到各鎮、街道辦事處然后到外資企業自上而下、左右貫通的外企服務網絡,將全部外資企業納入服務管理之中,及時把握企業的發展動態,形成了快速反應的外企管理服務機制。通過內容豐富、周到細致的服務,富有開放意識的膠州人經過優勢再造,不斷構筑招商新平臺、打造招商新空間,使外向型經濟呈現出新一輪發展的強勁勢頭。到目前為止,全市合同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外資均居青島五市首位。
 

最大成果:返利于民,打造民心工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黨政領導干部的職責和使命,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檢驗標準。經濟發展了,財政收入上去了,但老百姓的利益怎么辦,強市要富民,最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利益是不是得到了保障,這是任何一屆黨委、政府都要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談到這個問題,李皓介紹說: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利益是我們市委、市政府一直認真研究和對待的的問題,我們把它作為檢驗提高執政能力高低的一個尺度來認識。一個地方百姓利益得到 了保障,他就擁護你,得不到保障他就不擁護你。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擁護也就談不上什么執政能力。這也是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執政理念的核心體現。把經濟發展的成果盡快地體現到每一個百姓身上是我們膠州一直在貫徹的一個政策。
  正如李皓所說,2003年以來,膠州就群眾最急需、最盼望解決的問題,在全市18個鎮、街道辦事處314個村莊進行了廣泛的調查摸底,發現基層群眾對“醫教水電路”意見最大,反映最強烈。因沒有醫療保險,有的農民生了病就靠拖靠熬,有的家庭因病返貧;部分村莊吃不上自來水,給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有的出村還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個別村子校舍陳舊,學生上學存有安全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市委、市政府在市人代會上提出投資6億元,用1—2年時間,全面實施“醫教水電路”五字民心工程。2003年底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財政出資印制了60萬份合作醫療就醫證,免費發放給群眾。參保農民每人每年繳納10元錢,市、鎮兩級財政對參保農民每人每年各補助5元,上級財政對參保農民每人每年資助10元,共同籌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資金,專門用于補助參保農民因病住院的醫療費用。目前新型合作醫療進展順利,18處鎮、街道辦事處農民參保率達到了82%以上,已收繳合作醫療個人資金483萬余元。從2004年1月1日開始,住院農民可憑醫院單據等材料隨時申報領取補助金。費用越高補助比例越高,最高可獲得1.5萬元的醫療補助金。截止到9月底,全市已經為4316人報銷補助金323萬元。
  2004年,全部拆除了7處鄉鎮7個中小學中現存的1261平方米的D級危房,投資165萬元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新校舍,同時對3553平方米B、C級校舍進行加固改造。完成了城區中小學建設發展規劃,準備用3年時間投資3000萬元,使全市中小學校舍達到山東省一流標準。
  同時,膠州市又撥出440萬元專項資金幫助88個吃水困難村莊新上自來水工程。每個村幫扶5萬元,不足資金由鎮、村兩級自籌解決。對另外105個水源條件較好,但尚未吃上自來水的村莊,本著量力而行、辦事自愿的原則鼓勵各村新上自來水工程。凡是建成自來水工程并經過有關部門驗收合格的村莊,享受“以獎代補”政策,每村獎勵3萬元。截止到8月4日,已經有38個村通上了自來水,4個村已經完成土建工程,16個村正在緊張施工,完成了總工程量的43%。到今年9月,所有88個缺水村都將全部吃上自來水。
  在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后,膠州今年投資5650萬元實施城區電網發行工程,對8個老居民小區進行“一戶一表”發行,三年內實現城區居民“一戶一表”,按表交費,徹底解決鄰里因電費收繳引起的糾紛。對城區部分路燈進行整修改造,提高亮化水平。
2003年以前,膠州811個行政村尚有383個不通等級油(水泥)路。自2003年起,該市準備用3年時間實現全市村村通油路的目標,徹底改善農民交通條件。截止7月26日,已經完成投資4539萬元,建成63.3公里油路。到2006年底,膠州所有村莊都將通上油(水泥)路,農民出門將變得象城里人一樣方便。
  采訪結束后,記者或驅車參觀工業園區,或漫步膠州街頭,感受到的是一個氣勢如虹的新膠州,看到的是心含喜悅的膠州人?;赝z州這些年取得的成就,膠州人有理由喜悅、有理由自豪。展望未來,金膠州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