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忠誠
50年代,他同周恩來握過手;60年代,他出征大慶石油會戰;70年代,他轉戰東北“八三工程”;80年代,他在人民大會堂與江澤民、李鵬合過影;90年代,他被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委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他叫邢德海,曾是管道三公司一名老電焊工,名副其實的“老會戰”。重拾“八三”記憶,拼湊起來的片段令筆者深深感受到,邢老這代“老八三”,為解決大慶原油外運的難題選擇了堅守,選擇了拼命,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他們的骨子里都透著一種對企業、對事業 ——
“倔強”的忠誠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邢德海老人,依舊精神矍鑠、身板硬朗。追憶起“八三”會戰期間的往事時,十分健談。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大慶到撫順,那可是咱們國家第一條大口徑、長距離輸油管道。”回眸“八三”,邢老沒說幾句話就會強調一次“真是太不容易了!”一切在摸索中前進,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挖溝靠手,運管靠牛。生活物資匱乏,住帳篷、干打壘,啃窩頭、吃咸菜,條件極其艱苦。
人拉肩扛,萬眾一心。管子運到工地了,喊著口號就開干,跳冰水里就能焊。邢老回憶,“普通的焊機設備很簡陋;對口就搭鐵架子用倒鏈一點點拽;開溝的土挎著竹筐往溝外背……”他放慢了語速說,“早上四五點我們就出工了,晚上十一二點才收工。到了冬天,工地窩頭都凍成冰疙瘩了。那也沒辦法,明天還需要體力干活呢。”冰窩頭嘴里含著化著,軟變成溫窩頭,“吃下去就是一頓飯。”
“只干電焊,不提干”
邢老脾氣耿直、有一說一。留人印象,三年的軍旅生涯既給予了他“八三”會戰那年的強壯和勇敢,同時也因養成的剛毅性格,認定走向基層的第一天起就要“光榮完成祖國和共產黨交給的任務”,苦干、實干一輩子。
“不管干啥活,要吃苦在先,要求別人干的,自己要先干了、干好了。平時焊管線的時候剩下的管子和焊條頭我都留著,做實驗用。”邢德??嘈你@研業務,自己下任務、定目標來提升焊接水平。“那時候,其他電焊工有什么問題都會來找我,能解決的立馬就解決了。解決不了的,想辦法也要幫大家把問題攻克掉。”他自說自笑,“隊領導有一次找我談話,說是我焊接水平好,不讓再干電焊了改干指揮,提半格。”“我就和我們隊領導說,工地一天焊接六、七道口,最多的時候十道口。兄弟們為緩解大慶油田原油緊缺的事兒,在現場卯著勁、咬著牙焊管道,這么關鍵的時刻和辛苦的時期,讓我不干活干指揮,我不同意。只干電焊,不提干。”
一條條油龍記載著邢老奉獻的業績。從事電焊工作30年,在參加的大小工程建設中,他親手焊接了68000多道焊口,焊縫總長度幾乎可以把廊坊和北京連結起來。
“就這樣往前奔”
周致玲是邢老的妻子,小他3歲,如今也已是滿頭白發,倍感慈祥。“從61年到75年間我們基本都是分開的。75年,隊領導知道了我身體不好,還帶著五個孩子,就讓老邢把我們接到八三會戰的帳篷里住。”周致玲是地道的南方人,習慣了有米的日子,“北方那時候也沒米,就吃苞米面,打糊涂吃。”她曾嘗試過為老邢、為五個孩子蒸一鍋白面饅頭,但面沒發好,被孩子們稱為“鐵饅頭”,偷拿到外面去換苞米面饅頭吃。由于環境艱苦、生活條件質量不高,周致玲胃潰瘍病發為胃出血。
“就是這樣,老邢也堅決不去找組織要救濟。我就在家里接點補衣服、做衣服的活。別人說,你能掙到幾個錢啊。我說不管掙多少錢,我每天就買一個雞蛋沖水喝養著它,救的活就救,救不活就算了,反正我也對的起它了。”周大娘說她不怪老伴也不怨老伴,“跟老邢這一輩子是不容易,可沒后過悔,就這樣往前奔。我當時就想,不管怎么樣也比在農村呆著強吧。他忙,他回來不了,還怎么把他圈住啊,他說電焊工那么忙,我不能在家帶著你們啊。”她了解他,更了解他那顆對待事業滾燙的心。
在即將離開邢老家時,周大娘把精心收藏的一張張、一本本寫著邢德海姓名的泛黃色證書、獎章拿出來讓筆者看。邢老摩挲著獎狀說,管道年輕人還是要艱苦奮斗,發揚過去老八三光榮傳統,向鐵人王進喜學習,不怕吃苦、不怕累,想到人民、想到國家的利益;要有上進心,好好學習,做個文化人,明白、記住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國家、相信黨、相信企業,社會會好好發展的,我們的日子也會一天比一天更幸福的……
作者簡介
孫亞珂,現就職于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第三工程分公司企業文化部(黨委宣傳部),文化宣傳干事。
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該名同志先后參加了西氣東輸二線(東段)、中緬(國內段)等國家重點工程。孫亞珂同志始終圍繞石油工人生活、工作的點滴進行攝影、文學創作,作品多以鮮明的主題、深刻的內涵,勾勒石油人“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詮釋石油人不計名利、不計報酬、不怕艱險、埋頭苦干的鐵人作風。
孫亞珂同志的攝影作品,曾在人民日報、北京日報、香港文匯報以及集團內部媒體刊發,文學作品也曾在系統內組織的評選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