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千辛萬苦 只為國車榮光
原題:不畏千辛萬苦 只為國車榮光
——記三代紅旗國慶檢閱車的參與者楊占良和他的戰友們
——記三代紅旗國慶檢閱車的參與者楊占良和他的戰友們
2009年10月1日清早,床頭鬧鐘的指針還沒有指到5點半,早已輾轉反側了半宿的楊占良披衣而起。盡管在前一天已得知紅旗檢閱車項目組在京服務保障團隊將徹夜在中央警衛局進行閱兵前的準備工作,一切都按計劃順利進行,但楊占良還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電視機,想從6點鐘就開始播出的閱兵前奏里看到哪怕一丁點兒籌備情況。作為紅旗檢閱車項目組顧問、三代檢閱車的締造者,楊占良干了一輩子的“紅旗”。這次的0910工程已經是他第三次為祖國生日獻禮。

胡錦濤總書記乘坐紅旗檢閱車檢閱三軍儀仗隊(資料圖片)
時間在期待中飛逝著。草草地吃過早餐,楊占良便準備動身前往一汽五號門深處那曾經無比神秘的紅色小樓,那個在500多個日子里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今天,在那里,他將和制造檢閱車的200多位“紅旗”人在曾經揮汗如雨的生產線旁觀看胡錦濤總書記乘坐紅旗檢閱車檢閱三軍儀仗隊,共同見證“紅旗”的又一次榮光。臨行前,楊占良特意從衣柜中取出嶄新的工作服,鄭重地穿在身上。今天是祖國母親60歲生日,楊占良衷心地期待著我們的紅旗車帶著尊嚴和驕傲再次載入歷史史冊。

海藍色的奔騰B70行駛在寬闊的大街上,車子仿佛也因受到主人的感染而飛馳起來。四聯大街,錦程大街,東風大街——道路兩旁那熟稔的紅墻綠瓦迅速地向后退去,正如此時此刻在楊占良腦海中掠過的記憶……

觀看檢閱盛況的“紅旗”人
恍如昨日的1971年,17歲的楊占良在長春重型技工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一汽轎車廠車裝車間,成為一名紅旗轎車車身制造的鈑金工。那時那地,他便與“紅旗”結下了不解之緣。和每一位工友一樣,楊占良的心中除了自豪之外,更多了一份重任在肩的神圣。為了使自己的技術更加純熟,他白天虛心向老師傅求教,晚上再趕到夜校補習知識,終于用只爭朝夕和孜孜不倦換來了日臻精益的技能。1976年7月,楊占良被選送到當時的吉林工業大學開始了為期1年的進修,專業就是車身設計。次年12月,學成歸來的他來到轎車廠技術科做了一名車身工藝員。
1998年,祖國50華誕在即,總裝備部將制造紅旗閱兵車的大任降于一汽,作為轎車廠副廠長的楊占良擔任這款檢閱車的負責人,整個項目團隊僅有18人。按照總裝備部的批復,項目團隊需要在完成全新第二代大紅旗檢閱車的同時,完成老一代大紅旗檢閱車的研制。這時的“紅旗”從1984年開始停產已沉寂了十多年時間,留給他們的惟一出路就是在老“紅旗”的基礎上進行改裝。整車安全檢測、發動機大修、底盤檢修……這個改裝過程幾乎等同把整輛車全部拆散,然后重新組裝一遍。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作為項目的負責人,楊占良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時,CA772TJ特種檢閱車精彩亮相于國慶大典,再次征服世界,成為國人的驕傲。
時光荏苒,轉眼間當年的年輕小伙兒如今已屆花甲。幸運的是,歷史再次選擇了楊占良。2009年,擁有兩代紅旗檢閱車生產經驗的楊占良又在集團公司吳紹明副總經理的推薦與郭世君組長“三顧茅廬”般的盛邀下被請到檢閱車項目組,做起了顧問,而這也正是楊占良難以釋懷的夙愿。對于0910紅旗檢閱車的顧問,楊占良絕對是不二人選,用項目組組長郭世君的話說就是“楊占良是紅旗檢閱車的‘活化石’,年輕人從他身上能感受到老一代“紅旗”人的精神和干勁兒,即便他什么都不做,我們心里也有底氣。”這樣,楊占良第三次走進了紅旗檢閱車的締造團隊,又一次續寫了他與紅旗檢閱車感人至深的故事。
思緒還在歷史的記憶中游走,車子已駛近了紅色的小樓??戳丝赐笊系氖直?,剛剛8點半。還沒走下車,楊占良便發現這個昔日里帶著神秘的小樓在今天第一次熱鬧起來。紅色的樓體在10面國旗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引人矚目,而樓內那早已被傳為佳話的“牛年牛事牛人五百日夜干‘紅旗’ 同仁同心同德六十甲子賀國慶”的對聯也愈發動人心弦。楊占良緩步走向觀禮活動的現場——昔日的總裝車間。雖然距離10點還有1個半小時,但是現場已是一派節日的歡慶。車間里,8面國旗和8面廠旗交錯高懸于車間的上空,和“自主一汽、實力一汽、和諧一汽”、“爭第一、創新業、擔責任”、“自主點燃激情、團隊成就夢想”等條幅及氣勢磅礴的LED屏幕相映成輝,自主的豪情激蕩在每一個角落。但是現場里最引人駐足的還要數觀眾席旁的新老兩款紅旗車和生產線上待裝的檢閱車,那是“紅旗”人智慧的結晶。今天,它們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英姿勃發,光可鑒人,盡情地展示著“紅旗”的豪邁與大氣。項目組的同志們也早早地來到了現場,穿梭忙碌著。見到楊占良,大家紛紛鼓起掌,并激動地打著招呼——“楊司令!”從最初的車裝車間鈑金工,到一轎廠的副廠長,再到今天的檢閱車項目組顧問,楊占良一直和工人師傅打成一片。“司令”——這是多年來一起奮戰的“戰友”們對楊占良最親切最敬愛的稱呼。楊占良與身邊的同志們一一握手,沒有只言片語,只有心照不宣的感動與振奮人心的激動。多么可敬的同志們啊,楊占良心想。自從2007年10月26日項目的號角響起,分別來自于一汽技術中心、一汽轎車公司、一汽轎車紅旗制造部的超過211人的團隊便悄然“集結”。在551個日日夜夜中,這個無堅不摧的強項目組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高歌猛進,只為肩負重托,只為不辱使命。這其中有太多個不眠之夜,這其中有太多次感人肺腑。在這里,集團公司、技術中心、轎車公司的各級領導可以一次次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來到現場,為項目組帶來殷殷的希望與無窮的動力;在這里,年屆花甲的老人可以為了保證檢閱車尾部鋼板可靠性,把身子一點點挪到后備箱中,仰著頭焊接,任憑電焊紅光的炙烤;在這里,執著的項目成員可以在徹夜苦干之后把車間冰冷的紙箱當作溫暖的床,帶著對“紅旗”的憧憬酣然入睡;在這里,年輕的父親可以將腳踝骨折的兒子悄悄托付給年邁的父母,將牽掛埋藏在不為人知的心底;在這里,經常不定時加班的工人們可以將方便面和涼水當作盛宴,卻最終患上糖尿病……這一切不為別的,只為自己是一名“紅旗”人,只為無愧于國人的重托!正想著,集團公司與轎車公司的領導已陸續來到現場,而媒體記者們也展開了采訪的攻勢。作為紅旗檢閱車的“活化石”,楊占良被團團簇擁,用經歷、用情感回答起記者們的每一個問題。面對著攝像機的鏡頭,楊占良幾次熱淚盈眶,早已做好接受采訪心理準備的他此刻竟也不知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與此同時,項目組的同事們也對著鏡頭,釋放出心中對于檢閱車的摯愛。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鈑金工楊德福老人向記者表示能夠在現場觀看儀式感覺特別高興,這是60年來最光榮的時刻,因為在總書記乘坐的紅旗檢閱車里有自己的一份心。我們要讓世界人民看到過去的東亞病夫已經有實力來證明自己。26歲的IT管理員時洪偉說,作為新一代的“紅旗”人,我們在檢閱車的打造過程中感受并傳承了老一輩的“紅旗”精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現在我們看到了彩虹的出現,這是我們的心血和汗水。焊裝組的田野說,自己不到7點就趕到了現場進行前期布置,馬上就能看到自己親手打造的檢閱車了,心情格外激動。技術中心年輕的設計師常冰說,能夠參與紅旗檢閱車的設計,是每一名設計師夢寐以求、終生難忘的事情。在項目過程中,自己對“紅旗”的情感有了又一次的升華。技術中心試制部的殷淑潔說,作為項目團隊中的女同志,為了全身心完成這個項目,大家對自己的家庭都有許許多多的歉意,但是能夠通過團隊的努力給國家獻禮,大家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無怨無悔。在陸續的采訪過后,距離10點這個獨具歷史意義的時刻越來越近了,楊占良來到自己的座位,準備迎接那神圣一刻的到來。終于,胡錦濤總書記乘坐著紅旗檢閱車在天安門城樓前進入視野。那一刻,整個會場沸騰了。只聽掌聲雷動、歡呼陣陣,只見國旗揮舞、全場雀躍——這是“紅旗”人如火山巖漿般熾熱情感的迸發??!大屏幕上的紅旗檢閱車經過了金水橋,駛上長安街,修長的身姿畫出了完美的軌跡。在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中,胡錦濤總書記乘車沿著寬闊的長安街,依次檢閱三軍儀仗隊。此刻,這些為了檢閱車而殫精竭慮的“紅旗”人已是眼含熱淚,緊緊地盯著屏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畫面。當檢閱車駛回城樓,大家紛紛踮起腳尖,目送“紅旗”的背影消失在城門深處,就像遠眺不舍的至親。在那一刻,楊占良的心緊緊地糾結在了一起,帶著微微的疼,那是幸福感充盈的悸動。他不敢眨眼,生怕噙在眼里的淚珠會奔涌而下。他知道,此時此刻,大家終于聽到了汗水落地的回響;他知道,此時此刻,紅旗檢閱車已不辱使命,震驚寰宇!
正像紅旗檢閱車項目組負責人郭世君曾經說過的那樣,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紅旗”將是一汽人心中永遠不變的情結,“中國制造”所驗證的“中國力量”將是心中永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