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質量無差錯的飛機制造技師

 

原題:三十年質量無差錯的飛機制造技師

——中國商飛上飛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高級技師胡雙錢

  十月的上海,秋意正濃。中國商飛上飛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里,一位身材中等、體型偏瘦、頭發花白的老師傅,正低著頭在鉗工桌旁忙碌著。一雙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透著一股認真、一份執著,一雙滿是老繭的雙手詮釋著他的不平凡。他,就是連續12年榮獲“質量信得過崗位”,2002年“上海市質量金獎”、2009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上飛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組長胡雙錢。

“確保質量,是我最大的職責”
  在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胡雙錢始終牢記“一次做好、缺陷為零”的質量理念,把“用產品質量踐行對生命的尊重”放在第一位。他經手的零件超過上千萬,卻沒有出過一次質量差錯。這一點讓看多了各行各業質量標兵突出事跡的2002年“上海市質量金獎”評委都深感敬佩。
  胡雙錢說:“我一直這樣干活,都習慣了。”其實,支撐這種習慣的背后是做人的態度。
讀書時,技校老師是位修軍機的老師傅,經驗豐富、作風嚴謹,“學技術是次位,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這句話對胡雙錢影響頗深。
  那時,他仿佛有用不完的勁,放假也不愿回家,巴不得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學習、練手上。幾年下來,當同窗們進行入職培訓時,胡雙錢早已因過硬的技術成為一名合格的工人。
  一次,在修理一架大型軍機螺旋槳時,胡雙錢按流程擰螺絲、上保險、安裝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歡‘放電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沒有做好。”回想那天的工作,胡雙錢對“上保險”這一環節感到不太踏實。保險對螺絲起固定作用,確保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不會因震動過大導致螺絲松動。思前想后,記憶實在無法給胡雙錢一個踏實的答案。凌晨三點,他騎著車趕到單位,拆去層層外部零部件,保險醒目出現,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
雖然照例上了保險,但這件事給胡雙錢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每做完一步,他都會定睛看幾秒再進入下一道工序,“再忙也不缺這幾秒,產品質量最重要。”
  數控機加中,特殊情況下的零件仍需通過手工機加夾完成修復工作。這類補救零件質量的工作,無疑對技師的技術水平和質量意識都提出了最高最苛刻的要求。一次,一批整體肋零件,面上銑有臺階,不符合質量要求,而臺階的尺寸已到了圖紙要求的下公差,修正極易造成超差。胡雙錢聞訊后,主動請纓來解決這一難題。他耐心仔細地審核圖紙尺寸及零件目前尺寸情況,然后動手一點點地進行打磨。一連好幾個夜晚,胡雙錢的雙眼熬紅了,手上的老繭磨平了。經過努力,零件修復工作最終保質完成。
  質量是個天平,加工的零部件符合標準即可,缺斤短兩、過度裝飾都會讓天平失衡,只有產品符合圖紙要求,天平才會平衡。“當然,讓質量天平平衡的前提是有一顆始終平和的責任心。”這便是他對質量的理解。

“讓新支線飛機安全飛行在藍天”
   自2003年接手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后,胡雙錢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修軍機是熟練工,但兩大型號是民用飛機,又是“首創”,風險和要求都高了很多。鉗工是手工操作,打孔、劃線都容易出差錯。胡雙錢讓自己的質量弦繃得更緊了。無論是多么簡單的加工,他都會在干活前認真核校圖紙,操作時小心謹慎,加工完多次檢查,“慢一點、穩一點,才會精一點、準一點。”
  近年來,胡雙錢憑借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對質量的執著追求,在ARJ21新支線飛機零件制造中大膽進行工藝技術創新。一次,車間將ARJ21新支線項目鈦合金支架、后梁連接支架、大小壁板等復雜、關鍵零件的制造任務交給他,胡雙錢一方面詳細了解產品的工藝標準和技術狀態,另一方面改進工裝和夾具。在加工新支線飛機支架零件時,由于零件的外形復雜,而且孔位與基準面都有角度要求,很難保證產品加工質量。為此,他首先根據圖紙對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分析了公差分配,接著又和技術人員一起討論,對比幾種加工方案。
  經過反復計算、測量,最后他創新采用了兩面先鉆初孔,再從一個方向擴孔、鉸孔的加工方式,保證了零件的孔位與基準面的角度要求和孔精度要求,獲得一次性加工成功,首件檢驗優質通過,為后面批量生產保證了質量和進度。
  生產中的突發情況時有發生,加班加點對胡雙錢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記得有一次,臨近下班的時候,車間接到生產調度的緊急任務,要求連夜完成兩個ARJ21新支線飛機特制件任務。零件上存在一個三面角,最薄處只有2mm,而且三個導孔的孔徑公差只有0.016mm。零件的公差這么小還是第一次碰到,而且零件次日凌晨就要在裝配車間現場使用,生產任務迫在眉睫。不一會兒,胡雙錢就接到了車間主任的電話。他立刻趕到車間主任辦公室,著急地問:“有什么緊急任務?”車間主任用手拍著胡雙錢的肩膀,信任地說:“這個難啃的特制件任務只有交給你來做,我才放心!”胡雙錢二話沒說,攬下了這一艱巨的攻關任務。他只是照例給家里打了個電話,告訴妻子今晚他加班,不能回家吃飯。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緊急的任務等待著他,臨時向家人請假不回去吃飯。說到這,他的雙眸中流露出些許黯然的神色,可是旋即,他又閃現出驕傲的神情:“這是車間領導對我的信任,我義不容辭。”胡雙錢沒有讓大家失望,忙到次日凌晨3點鐘,終于完成了這批急件任務,并一次提交合格。
 
“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雙錢從小就愛飛機。小時候,為了看飛機,他不惜從家步行兩個多小時到大場機場附近,躲在跑道邊的農田里看飛機起落。炎炎夏日,他被水溝邊的蚊蟲叮得滿身是包。
  長大后,胡雙錢從5703廠技校鈑鉚工專業畢業并進入上飛公司。一進門,他就被分配到專業不是很對口的機加車間鉗工工段。一些畢業生傲氣地走掉了,可老實憨厚的胡雙錢,沒有一句怨言,選擇了留下,憑著“只要能造飛機,自己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的單純與摯情,開始了他的鉗工生涯。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里,無數艱難時刻胡雙錢都挺過去了。唯獨“運十”飛機的命運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心結。有一段時間,他的心里十分壓抑?,F在看到祖國又重新拾起中國人自己制造大飛機的夢想,他滿懷激動,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他再干30年的豪情——把鉗工的技藝傳給更多心懷大飛機夢的人。
  近年來,他專注于對年輕人的培養,在工作中為青年職工創造各種鍛煉的機會,并給予他們指導,幫助他們成才。他把自己在平時的工作中怎樣保持產品優質交付的經驗和“訣竅”悉心傳授給他們——“除了技能和細心外,平時工作一定要多動腦筋。在畫零件角度時一般用萬能角尺去畫。怎樣驗證是否畫得正確,可用另一種三角函數方法算出線的長度去驗證。這樣就容易找出差錯。”他循循善誘,讓年輕員工把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碰到的情況都一一記錄在案,并要求他們工作之余,多翻書,多實踐。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胡雙錢的“傳幫帶”下,數控機加車間鉗工組的年輕人很快成長起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2009年上飛公司技能大賽中,他帶領的班組3位參賽選手,囊括了鉗工技能比賽的前三名。
“能早日看到自己參與制造的真正屬于我們國人自己的大飛機安全地翱翔在藍天上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大的榮譽。”胡雙錢說。

作者簡介

王哲,女,碩士,畢業于美國紐約大學媒體、文化與傳播學系,現就職于上?!洞箫w機》雜志社有限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新聞中心),從事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擅長人物采訪、新聞、通訊等形式寫作。作品多次刊登在《大飛機》雜志和《中國大飛機》報上。




 

作者簡介

劉維歷,畢業于浙江傳媒學院,現就職于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黨委工作部(企業文化部),從事企業新聞宣傳工作。
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C919大型客機項目承載著國家意志和人民重托,也是公司上下齊心,求索奮戰,力求成功的重點工作。作為企業新聞宣傳工作的一員,記錄型號研制進程、歌頌先進模范作用、弘揚優秀企業作風是我的職責。
“型號之路感動多,無限風光在基層”,這既是我的座右銘,更是我的工作理念,帶著這份心,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去發現、采集、撰寫更多作品。